投稿须知
第一,本刊主要发表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本刊鼓励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以创...【更多】
聚焦丨浙江景宁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2020-10-27 16:40:00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地处浙西南大山区,号称“浙江的西藏”,一直是浙江省扶贫开发的主阵地。2015年,景宁与全省同步“消除4600”的绝对贫困现象,扶贫开发从此进入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重点的新阶段。
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自治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做出的“跟上时代步伐”“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指示精神为遵循,立足“生态特点、民族特色和后发特征”的基本县情,围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引起的相对贫困问题,用足用活用好党的民族政策,做好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两篇文章,坚持走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四化同步”的有机衔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型,扶贫开发方式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努力为全国民族山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探索新路和积累经验。从改革创新的角度而言,近年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重构县域人口与生产力布局,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促进县域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有机衔接
市场极化效应使景宁农村特别是高山远山村庄的人口大量外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村庄“崩溃”了。要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必须进行城乡人口和生产力的重新布局,重构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平台。为此,我们突破“城市+园区”的传统城市化模式,探索“城区+景区”的新路子,努力构建“一核两环四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自治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做出的“跟上时代步伐”“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指示精神为遵循,立足“生态特点、民族特色和后发特征”的基本县情,围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引起的相对贫困问题,用足用活用好党的民族政策,做好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两篇文章,坚持走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四化同步”的有机衔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型,扶贫开发方式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努力为全国民族山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探索新路和积累经验。从改革创新的角度而言,近年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重构县域人口与生产力布局,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促进县域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有机衔接
市场极化效应使景宁农村特别是高山远山村庄的人口大量外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村庄“崩溃”了。要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必须进行城乡人口和生产力的重新布局,重构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平台。为此,我们突破“城市+园区”的传统城市化模式,探索“城区+景区”的新路子,努力构建“一核两环四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核”即以打造5A级景区城为核心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县域发展的第一能级。
“两环”即构建“风情之环”和“生态之环”,形成县域发展的二、三能级。一是建设以畲族文化为引领的环县城“风情之环”,最大限度地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把城建到山上,把景做到城中”,形成链接城乡发展的第二能级。二是以建设 “生态走廊”为目标,通过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环线,最大限度地在空间上整合乡村资源,培育县域发展的第三能级。
“四区”即以县城和环敕木山旅游度假区为支撑的中部畲族风情区块,以云中大漈和云上天池两个景区为支撑的南部高山避暑养生区块,以开发千峡湖、九龙地质公园和炉西峡等大景区为支撑的北部山水融合发展区块和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马仙文化小镇为支撑的西部乡愁古村体验区块。在“四区”中加快推进4A级景区、特色小镇、各A级景区镇(村)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特色平台建设,形成区块发展的多能级驱动。从而打破了“县城+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的传统行政区划布局,形成了“蛛网型多能级”的空间布局,不仅强化了各区块发展的平台支撑,让广大农村重获生机,也提高了基础设施配置的效率,激活了整个县域发展活力。
打造“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为了发挥高山的独特优势,2017年创造性地推出“景宁600”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并以此为统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景宁600”特指景宁海拔600米以上的精品农产品,打的是“生态牌”,走的是 “海拔经济”之路。在推进改革中,重点抓以下四个方面:
“两环”即构建“风情之环”和“生态之环”,形成县域发展的二、三能级。一是建设以畲族文化为引领的环县城“风情之环”,最大限度地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把城建到山上,把景做到城中”,形成链接城乡发展的第二能级。二是以建设 “生态走廊”为目标,通过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环线,最大限度地在空间上整合乡村资源,培育县域发展的第三能级。
“四区”即以县城和环敕木山旅游度假区为支撑的中部畲族风情区块,以云中大漈和云上天池两个景区为支撑的南部高山避暑养生区块,以开发千峡湖、九龙地质公园和炉西峡等大景区为支撑的北部山水融合发展区块和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马仙文化小镇为支撑的西部乡愁古村体验区块。在“四区”中加快推进4A级景区、特色小镇、各A级景区镇(村)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特色平台建设,形成区块发展的多能级驱动。从而打破了“县城+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的传统行政区划布局,形成了“蛛网型多能级”的空间布局,不仅强化了各区块发展的平台支撑,让广大农村重获生机,也提高了基础设施配置的效率,激活了整个县域发展活力。
打造“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为了发挥高山的独特优势,2017年创造性地推出“景宁600”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并以此为统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景宁600”特指景宁海拔600米以上的精品农产品,打的是“生态牌”,走的是 “海拔经济”之路。在推进改革中,重点抓以下四个方面:
以提高市场黏合度为核心变革劳动对象,形成“景宁600”农业产品体系。立足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布局,实施“稻鱼共生”、惠明茶产业提质增效、食用菌转型升级、高山菜篮子培育、“畲五味”培育、“高水水干果”振兴和高山生态畜牧业培育等“七个行动计划”,不断丰富农产品体系。
以“三位一体”改革为核心变革劳动关系,形成“景宁600”农业经营体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并推动的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的“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的框架,深入推进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在生产合作上,按照一个产业建立一个产业农合联,并按“一位首席专家、一个培训平台、一批土专家、一套技术规范、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链接一批小农户”等“六个一”的模式进行生产合作,目前已经实现重点产业农合联全覆盖;在供销合作上,采用“景宁600”品牌加盟企业的模式,通过组建营销联盟、把销售平台建在龙头企业上、打造山海协作“飞柜”“飞网”销售新模式等方式抢滩农产品“高端消费市场”,使“景宁600”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高;在信用合作上,倡导“一个农合联一家合作银行”,通过信用等级评定、直接授信到户、设立转贷资金、建立担保平台等方式进行金融合作,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培育,以金融杠杆撬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效率为核心变革价值观念,形成“景宁600”农业品牌体系。倡导“品牌=品质+信用+标准+时间”的新理念,构建“丽水山耕+景宁600+X”的母子品牌体系,用品牌化引领市场化和现代化,倡导“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品牌、一个行业包装一个品牌”的品牌共建共享模式。经过持续努力,“景宁600”旗下的知名子品牌已经达到24个。
以打造全产业链农业为核心变革生产方式,形成“景宁600”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改变把产业扶持资金补助在基础设施和种植上的低效做法,按照“打造全产业链”和“一个产业一项政策”的要求,对培育一个产业进行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努力做到培育产业“做一个成一个”。
推动“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千万工程”不仅是浙江最宏大的安居工程,更是最为壮阔的扶贫开发工程。为了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千万工程”,景宁结合实际探索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七次升级”机制。
以“三位一体”改革为核心变革劳动关系,形成“景宁600”农业经营体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并推动的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的“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的框架,深入推进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在生产合作上,按照一个产业建立一个产业农合联,并按“一位首席专家、一个培训平台、一批土专家、一套技术规范、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链接一批小农户”等“六个一”的模式进行生产合作,目前已经实现重点产业农合联全覆盖;在供销合作上,采用“景宁600”品牌加盟企业的模式,通过组建营销联盟、把销售平台建在龙头企业上、打造山海协作“飞柜”“飞网”销售新模式等方式抢滩农产品“高端消费市场”,使“景宁600”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高;在信用合作上,倡导“一个农合联一家合作银行”,通过信用等级评定、直接授信到户、设立转贷资金、建立担保平台等方式进行金融合作,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培育,以金融杠杆撬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效率为核心变革价值观念,形成“景宁600”农业品牌体系。倡导“品牌=品质+信用+标准+时间”的新理念,构建“丽水山耕+景宁600+X”的母子品牌体系,用品牌化引领市场化和现代化,倡导“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品牌、一个行业包装一个品牌”的品牌共建共享模式。经过持续努力,“景宁600”旗下的知名子品牌已经达到24个。
以打造全产业链农业为核心变革生产方式,形成“景宁600”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改变把产业扶持资金补助在基础设施和种植上的低效做法,按照“打造全产业链”和“一个产业一项政策”的要求,对培育一个产业进行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努力做到培育产业“做一个成一个”。
推动“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千万工程”不仅是浙江最宏大的安居工程,更是最为壮阔的扶贫开发工程。为了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千万工程”,景宁结合实际探索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七次升级”机制。
第一次升级是“洁化”。坚持把“洁化工程”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前置条件,明确规定达不到洁净村庄标准的村不列入美丽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等高等级创建,让村干部和群众潜心把环境卫生搞整洁。先后创造性地推出了“我给房子洗个澡”“洁净村庄大比拼”等活动,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村庄整治。
第二次升级是“硬化”。在规划指引下,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对村庄道路硬化、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与基本小康相配套的硬件基础设施进行全面配套,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次升级是“绿化”。按照“一村一主题”的原则开展村庄绿化,每年坚持开展“大家一起来种树”活动,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和“花样村庄”创建,全面动员群众为美丽乡村增绿添彩。
第四次升级是“亮化”。通过“有设计的亮化”,让美丽乡村展现“夜的风采”。
第五次升级是“美化”。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亭台楼阁榭桥”等中国建筑符号,让美丽乡村充满乡土气息和乡愁记忆。
第六次升级是“文化”。就是根据“乡风文明”的要求,通过文化礼堂等文化基础设施配套、举办有乡土风味的地方文化活动和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队伍等,为美丽乡村“注魂”。
第七次升级是“景区化”。按照各A级景区村的要求,把美丽乡村打造成“标准化”的美丽花园,真正成为农村广大群众“宜居宜业宜游”和“主客共享”的生产生活新平台。
“七次升级”机制“由内而外、从低到高”地推进,看似是人在改造环境,实际上环境的“蝶变”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全力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加快内聚外迁步伐,促进扶贫开发与城市化有机衔接
“村多居散”是景宁农村的主要特点,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共享率低是景宁城市化最大的痛点和堵点。为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民异地搬迁,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共出台五轮专项政策,投入资金20.75亿元,建设城乡安置点43个,搬迁群众6420户20491人,让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能够均等享受城市化机会。2017年以来,景宁更是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大力实施“大搬快治”工程,全面完成全县12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510户4851人的搬迁,让群众从此远离地质灾害威胁。同时,统筹推进“大搬快聚”工程,累计搬迁群众3577户11852人,进一步促进了扶贫开发与城镇化的有机衔接。
第二次升级是“硬化”。在规划指引下,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对村庄道路硬化、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与基本小康相配套的硬件基础设施进行全面配套,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次升级是“绿化”。按照“一村一主题”的原则开展村庄绿化,每年坚持开展“大家一起来种树”活动,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和“花样村庄”创建,全面动员群众为美丽乡村增绿添彩。
第四次升级是“亮化”。通过“有设计的亮化”,让美丽乡村展现“夜的风采”。
第五次升级是“美化”。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亭台楼阁榭桥”等中国建筑符号,让美丽乡村充满乡土气息和乡愁记忆。
第六次升级是“文化”。就是根据“乡风文明”的要求,通过文化礼堂等文化基础设施配套、举办有乡土风味的地方文化活动和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队伍等,为美丽乡村“注魂”。
第七次升级是“景区化”。按照各A级景区村的要求,把美丽乡村打造成“标准化”的美丽花园,真正成为农村广大群众“宜居宜业宜游”和“主客共享”的生产生活新平台。
“七次升级”机制“由内而外、从低到高”地推进,看似是人在改造环境,实际上环境的“蝶变”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全力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加快内聚外迁步伐,促进扶贫开发与城市化有机衔接
“村多居散”是景宁农村的主要特点,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共享率低是景宁城市化最大的痛点和堵点。为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民异地搬迁,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共出台五轮专项政策,投入资金20.75亿元,建设城乡安置点43个,搬迁群众6420户20491人,让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能够均等享受城市化机会。2017年以来,景宁更是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大力实施“大搬快治”工程,全面完成全县12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510户4851人的搬迁,让群众从此远离地质灾害威胁。同时,统筹推进“大搬快聚”工程,累计搬迁群众3577户11852人,进一步促进了扶贫开发与城镇化的有机衔接。
加大新型生产生活“平台供给”,转变扶贫开发方式,促进精准脱贫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有机衔接
新时期,我们更加注重以“平台思维”推进扶贫开发,通过构建各类平台,为低收入农户加快发展增效赋能。近年来,重点打造了以下几个平台:
构建动态的高水平兜底保障平台。采用全省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来认定低收入农户,并建立数据库,对纳入系统的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并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同速率提高兜底保障标准,让低收入农户共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金融服务平台。推出政府贴息、银行贷款、保险公司担保的“政银保”小额贴息贷款项目,并把它做成普惠低收入农户的金融平台,全面解决低收入农户发展缺资金问题。近四年已累计发放专项扶贫贷款7479笔共4.26亿元。
搭建特色化的就业创业培训平台。深入实施千万农户素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积极打造“畲乡月嫂”“畲乡经理”“畲乡茶师”“民宿管家”等农民培训品牌,大力培养“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
搭建解决特殊困难人群的服务平台。重点围绕构建高水平的“两不愁三保障”,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去年以来,我们围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问题,构建了“真情暖万家·关爱365”的儿童关爱平台,全面系统地解决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安全、健康和教育问题,为解决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发展问题积累了经验。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景宁现阶段的实践探索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始,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必须沿着“八八战略”指明的方向继续探索前进。
搭建特色化的就业创业培训平台。深入实施千万农户素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积极打造“畲乡月嫂”“畲乡经理”“畲乡茶师”“民宿管家”等农民培训品牌,大力培养“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
搭建解决特殊困难人群的服务平台。重点围绕构建高水平的“两不愁三保障”,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去年以来,我们围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问题,构建了“真情暖万家·关爱365”的儿童关爱平台,全面系统地解决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安全、健康和教育问题,为解决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发展问题积累了经验。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景宁现阶段的实践探索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始,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必须沿着“八八战略”指明的方向继续探索前进。
上一篇:农业生产托管是新时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