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第一,本刊主要发表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本刊鼓励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以创...【更多】
2020年第6期中国农村发展论坛顺利举行
2020-11-11 16:35:00
2020年11月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20年度第6期中国农村发展论坛顺利举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李周作了题为“走向共同富裕的战略思考”的主旨报告,来自社科院农发所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200余名师生通过线下、线上共同进行的方式参加了此次论坛。
李周研究员主要从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共同富裕的战略框架、走向共同服务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小结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后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关键问题做了深刻解读。李周研究员指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先后完成了建立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消除贫困和实现小康三大任务,今后30年的主要任务是走向共同富裕,这构成了思考中国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的背景。由此,李周研究员提出了以下问题:富裕生活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它能不能由家庭富裕走向共同富裕?如果能,它是人类演化的一般趋势,还是少数国家的特有现象?人类演化会不会由熟人互助的共同体走向陌生人利益共同体,再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上述问题,李周研究员首先从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视角来考虑。他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会经历依附、自立到共生三个时代。依附时代很漫长,要以百万年计;自立时代较短暂,大致以万年计;共生时代初露端倪,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战略的实质是向共生时代迈进。具体而言,人依附于自然的时代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类需求依赖于自然,二是群体集种植、饲养与采集、狩猎于一体,三是个人集各种生产技能于一身。自立时代,人类以自己生产的食物代替自然提供的食物,以自己打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代替自然生态系统,逐步摆脱对自然的依附、实现人与自然的分化,农业和非农产业分化,以及城镇和农村的分化。进入共生时代,人类由最初局限于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互助逐步尝试构建跨越血缘、亲缘、地缘束缚,并统筹当期和长期利益、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权利与责任的共生实践。李周研究员指出,人类朝着这个方向演进具有客观必然性,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共同体。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共生时代,劳动分工由个体分工拓展到地区分工,发展成果由人与人共生共享,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协同共享的端倪已经体现在教育、经济、社会等方面。
对于实施共同富裕的战略框架,李周研究员指出,首先要实现全域发展,消除市场不统一、核算不完善、政策不公平等造成的差异,使所有人和所有空间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进而把所有人和所有空间内生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全域发展概念的提出,主要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消除人设屏障,二是推进实践创新、三是推进理论创新。实践中,应着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全国统一的政策制度体系。其次要实现一体发展。实现一体发展,一方面要促进相关产业一体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城乡村一体化,重点关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一体化。此外,还要推进中国和世界的一体化,通过要素的全球流动,推动全国统一市场拓展至全球统一市场。再次要实现耦合发展。包容性耦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一种中庸包容而非对立的发展理念。实践中,要推进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耦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耦合、公平和效率的耦合,以此实现具有发展普遍性的代内公平和发展可持续性的代际公平。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李周研究员指出,尤其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从理论层面看,一是维护均衡和打破均衡的关系。逻辑上讲,均衡发展可以使整个经济运行处于理想状态,避免产品和产能过剩,理论上则可以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来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实践中,各地区和各部门发展机会不一样,尽管存在走向均衡的趋势,但不总是处于均衡状态。政府应从不均衡中发现短板所在,同时通过颠覆性创新打破均衡,促进经济体系升级。二是快变量和慢变量的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见效很快、效果持续时间较短的快变量和见效较快、效果持续时间较长的慢变量。在追逐快变量促成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今后30年重点要做好不可或缺、尽管短时间内用不上的慢变量,包括人力资本提升、基础设施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等。三是需求和欲望的关系。需求有边界,并可以做不同的选择,同时存在寻找最优解的方法论;欲望无止境,既难以度量,也没有优化的方法论。前者是科学研究的问题而后者不是,因此要将二者区分开,以此促进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从制度层面看,一是要处理好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必须弱化意识形态论争,全身心地探索能促进中国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二是规律和特色的关系,努力把规律和特色统一起来,把特有认知转换为一般认知,辩证考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三是全球化和低碳化的关系,妥善处理附加价值增加和边际能耗增长的关系,平衡边际成本减量和边际能耗增量。从政策上看,一是产权界定和产权流动的关系,产权界定至多能做到在开展这项活动的特定年份和状态下的公平适宜,其随着时间和状态调整或多或少会变得不适宜,这种不适宜可以用产权流动的办法来解决。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和改善分配状况的关系,在尽可能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配好,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微观资源分配,而应着力优化发展和分配环境。三是法律和政策的关系,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必要补充,法律则是政策的法定化,要推进法律治理替代政策治理,让市场主体形成稳定预期、消除政策治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最后,李周研究员对主旨报告做了简要总结。他指出,改革前的政策主张是均贫富,改革初期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的政策主张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决定于人类认知演化到置自利和他利于一体,能主动为他人做贡献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演化到个体差异消失和剥夺剥夺者的结果。
主旨报告结束后,魏后凯研究员作了总结。他指出,李周研究员的报告从更广阔、多元的视角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方向、需要处理的关系。共同富裕是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尤其是在中央提出的两个阶段发展目标的大框架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值得深入探讨。随后,与会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论坛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圆满结束。
李周研究员主要从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共同富裕的战略框架、走向共同服务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小结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后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关键问题做了深刻解读。李周研究员指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先后完成了建立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消除贫困和实现小康三大任务,今后30年的主要任务是走向共同富裕,这构成了思考中国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的背景。由此,李周研究员提出了以下问题:富裕生活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它能不能由家庭富裕走向共同富裕?如果能,它是人类演化的一般趋势,还是少数国家的特有现象?人类演化会不会由熟人互助的共同体走向陌生人利益共同体,再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上述问题,李周研究员首先从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视角来考虑。他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会经历依附、自立到共生三个时代。依附时代很漫长,要以百万年计;自立时代较短暂,大致以万年计;共生时代初露端倪,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战略的实质是向共生时代迈进。具体而言,人依附于自然的时代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类需求依赖于自然,二是群体集种植、饲养与采集、狩猎于一体,三是个人集各种生产技能于一身。自立时代,人类以自己生产的食物代替自然提供的食物,以自己打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代替自然生态系统,逐步摆脱对自然的依附、实现人与自然的分化,农业和非农产业分化,以及城镇和农村的分化。进入共生时代,人类由最初局限于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互助逐步尝试构建跨越血缘、亲缘、地缘束缚,并统筹当期和长期利益、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权利与责任的共生实践。李周研究员指出,人类朝着这个方向演进具有客观必然性,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共同体。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共生时代,劳动分工由个体分工拓展到地区分工,发展成果由人与人共生共享,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协同共享的端倪已经体现在教育、经济、社会等方面。
对于实施共同富裕的战略框架,李周研究员指出,首先要实现全域发展,消除市场不统一、核算不完善、政策不公平等造成的差异,使所有人和所有空间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进而把所有人和所有空间内生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全域发展概念的提出,主要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消除人设屏障,二是推进实践创新、三是推进理论创新。实践中,应着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全国统一的政策制度体系。其次要实现一体发展。实现一体发展,一方面要促进相关产业一体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城乡村一体化,重点关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一体化。此外,还要推进中国和世界的一体化,通过要素的全球流动,推动全国统一市场拓展至全球统一市场。再次要实现耦合发展。包容性耦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一种中庸包容而非对立的发展理念。实践中,要推进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耦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耦合、公平和效率的耦合,以此实现具有发展普遍性的代内公平和发展可持续性的代际公平。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李周研究员指出,尤其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从理论层面看,一是维护均衡和打破均衡的关系。逻辑上讲,均衡发展可以使整个经济运行处于理想状态,避免产品和产能过剩,理论上则可以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来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实践中,各地区和各部门发展机会不一样,尽管存在走向均衡的趋势,但不总是处于均衡状态。政府应从不均衡中发现短板所在,同时通过颠覆性创新打破均衡,促进经济体系升级。二是快变量和慢变量的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见效很快、效果持续时间较短的快变量和见效较快、效果持续时间较长的慢变量。在追逐快变量促成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今后30年重点要做好不可或缺、尽管短时间内用不上的慢变量,包括人力资本提升、基础设施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等。三是需求和欲望的关系。需求有边界,并可以做不同的选择,同时存在寻找最优解的方法论;欲望无止境,既难以度量,也没有优化的方法论。前者是科学研究的问题而后者不是,因此要将二者区分开,以此促进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从制度层面看,一是要处理好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必须弱化意识形态论争,全身心地探索能促进中国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二是规律和特色的关系,努力把规律和特色统一起来,把特有认知转换为一般认知,辩证考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三是全球化和低碳化的关系,妥善处理附加价值增加和边际能耗增长的关系,平衡边际成本减量和边际能耗增量。从政策上看,一是产权界定和产权流动的关系,产权界定至多能做到在开展这项活动的特定年份和状态下的公平适宜,其随着时间和状态调整或多或少会变得不适宜,这种不适宜可以用产权流动的办法来解决。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和改善分配状况的关系,在尽可能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配好,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微观资源分配,而应着力优化发展和分配环境。三是法律和政策的关系,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必要补充,法律则是政策的法定化,要推进法律治理替代政策治理,让市场主体形成稳定预期、消除政策治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最后,李周研究员对主旨报告做了简要总结。他指出,改革前的政策主张是均贫富,改革初期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的政策主张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决定于人类认知演化到置自利和他利于一体,能主动为他人做贡献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演化到个体差异消失和剥夺剥夺者的结果。
主旨报告结束后,魏后凯研究员作了总结。他指出,李周研究员的报告从更广阔、多元的视角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方向、需要处理的关系。共同富裕是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尤其是在中央提出的两个阶段发展目标的大框架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值得深入探讨。随后,与会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论坛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篇:杜志雄书记参加“2020年后减贫战略研究”项目研讨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