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第一,本刊主要发表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本刊鼓励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以创新性为首要考量因素,要求选题新颖、研究深入、论证严密、行文规范,篇幅一般不超过15000字。
第二,本刊只接收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投稿。作者投稿时应确保稿...【更多】
第二,本刊只接收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投稿。作者投稿时应确保稿...【更多】
要正确理解和科学看待我国的“粮食缺口”
2020-08-20 11:42:00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报告预测在“十四五”时期,中国有能力确保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底线目标,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粮食缺口主要表现为国内大豆产需缺口,而进口大豆主要用于加工和饲料,其对于口粮安全的冲击基本可以忽略。因此,应正确理解和科学看待这一粮食缺口,不必过分解读;同时要寻求开放格局下的粮食供需动态平衡,多渠道应对国内粮食缺口。当务之急是在需求和消费层面,将节约理念和危机意识纳入国家粮食安全观。
一、我国粮食安全中长期有保障
粮食是中国特有概念,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等。谷物中,小麦、稻谷和玉米并称三大主粮,其中小麦和稻谷统称口粮。中国粮食生产以谷物为主,近十年来谷物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而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占谷物的98%以上,因此只要稳定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供给,中国粮食安全就有保障。根据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底线,谷物自给率和口粮自给率也被认为是考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指标。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主报告课题组采用流向统计等多种方法,分别计算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综合得出中国谷物自给率自2005年以来各年份都高于95%,达到了谷物基本自给的要求。同时,按稻谷和小麦计算的2015~2019年口粮自给率均在100%以上,说明近年来我国始终处于口粮绝对安全范围内。根据报告的预测结果,在正常情况下,2025年中国粮食产量为6.85亿吨左右,谷物产量为6.26亿吨左右,谷物自给率仍然高于95%的安全线,谷物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这表明,“十四五”时期,中国可以维持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谷物安全将继续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二、现有粮食缺口是非口粮缺口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粮食自给率出现了下降。粮食自给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大豆进口数量显著增长,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在1.1亿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2019年大豆进口8851万吨,接近2019全年粮食进口总量的70%。因此,国内粮食缺口主要是国内大豆产能有限造成,这方面要有清晰的认识。
事实上,中国居民消费口粮是以大米、小麦为主的谷物类。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大豆缺口对口粮消费的影响非常有限。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年中国谷物净进口1468万吨,占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谷物进口主要是用于消费结构优化和库存调节。考虑到“十四五”期间谷物结构调整的需要,预计2025年谷物(由三大主粮来衡量)消费量为6.51亿吨左右,由此将出现2500万吨的小幅缺口。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口粮是绝对安全的,粮食缺口主要是由于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质量改善而形成的非口粮缺口。
三、要科学地看待我国的粮食缺口
粮食缺口是粮食供给量与需求量或者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差额。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和水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近年来粮食缺口一直就存在。自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均维持在1亿吨以上。随着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粮食缺口将会长期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粮食缺口是消费结构调整和质量改善型的缺口,主要是由于结构性需求和品种调剂引起的,而并非是主粮的短缺,更不能把它等同于粮食危机。
对于粮食缺口,需要从底线保障和动态平衡两方面来认识。从底线保障来看,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9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4公斤,今年夏粮又创历史新高、库存充足,完全可以应对预测的“十四五”期间谷物缺口,谷物供给保持长期稳定的态势不变。若以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来看,按照目前我国6.5亿吨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使在未来人口高增长预期下,也完全可以实现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占有量,粮食安全底线无忧。
从动态平衡来看,中国已是农产品贸易大国,针对粮食缺口变化及时调整进口规模,借助国际市场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能够在开放格局下保持粮食供需的动态平衡。我国以粮食进口结构多元化为基础,实现谷物结构持续调优,大豆需求充分保障,说明我国正逐步发挥农业大国优势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在“产能保障”前提下,以“适度进口”为补充,妥善应对国内粮食缺口,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四、全面践行新的国家粮食安全观
“十四五”时期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至少在6亿吨以上十分必要。同时,综合2025年前各年度谷物预测结果,考虑到人口基数、城镇化以及消费结构等因素,“十四五”期间继续保持95%以上的谷物自给率水平较为合理,也能够实现。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奠定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良好基础,需要做好顶层谋划,从需求层面保持忧患意识和树立节约理念,这对于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面对粮食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以及为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在“十四五”期间,应继续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和做好顶层谋划,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储备,积极调整国内生产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不断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粮食产需属于紧平衡,但中国每年在餐饮上浪费的粮食高达800亿斤至1000亿斤,相当于目前粮食生产量的6.0%~7.5%。在粮食产需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下,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树立全社会厉行节约的绿色健康消费理念,反对和杜绝任何形式的粮食浪费。要通过加快立法、强化监管等强制措施,同时发挥教育机构、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的引导、教育和监督作用,共同约束和禁止铺张浪费行为,营造健康餐饮环境,塑造节约粮食的生活常态。
一、我国粮食安全中长期有保障
粮食是中国特有概念,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等。谷物中,小麦、稻谷和玉米并称三大主粮,其中小麦和稻谷统称口粮。中国粮食生产以谷物为主,近十年来谷物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而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占谷物的98%以上,因此只要稳定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供给,中国粮食安全就有保障。根据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底线,谷物自给率和口粮自给率也被认为是考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指标。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主报告课题组采用流向统计等多种方法,分别计算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综合得出中国谷物自给率自2005年以来各年份都高于95%,达到了谷物基本自给的要求。同时,按稻谷和小麦计算的2015~2019年口粮自给率均在100%以上,说明近年来我国始终处于口粮绝对安全范围内。根据报告的预测结果,在正常情况下,2025年中国粮食产量为6.85亿吨左右,谷物产量为6.26亿吨左右,谷物自给率仍然高于95%的安全线,谷物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这表明,“十四五”时期,中国可以维持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谷物安全将继续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二、现有粮食缺口是非口粮缺口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粮食自给率出现了下降。粮食自给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大豆进口数量显著增长,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在1.1亿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2019年大豆进口8851万吨,接近2019全年粮食进口总量的70%。因此,国内粮食缺口主要是国内大豆产能有限造成,这方面要有清晰的认识。
事实上,中国居民消费口粮是以大米、小麦为主的谷物类。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大豆缺口对口粮消费的影响非常有限。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年中国谷物净进口1468万吨,占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谷物进口主要是用于消费结构优化和库存调节。考虑到“十四五”期间谷物结构调整的需要,预计2025年谷物(由三大主粮来衡量)消费量为6.51亿吨左右,由此将出现2500万吨的小幅缺口。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口粮是绝对安全的,粮食缺口主要是由于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质量改善而形成的非口粮缺口。
三、要科学地看待我国的粮食缺口
粮食缺口是粮食供给量与需求量或者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差额。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和水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近年来粮食缺口一直就存在。自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均维持在1亿吨以上。随着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粮食缺口将会长期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粮食缺口是消费结构调整和质量改善型的缺口,主要是由于结构性需求和品种调剂引起的,而并非是主粮的短缺,更不能把它等同于粮食危机。
对于粮食缺口,需要从底线保障和动态平衡两方面来认识。从底线保障来看,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9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4公斤,今年夏粮又创历史新高、库存充足,完全可以应对预测的“十四五”期间谷物缺口,谷物供给保持长期稳定的态势不变。若以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来看,按照目前我国6.5亿吨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使在未来人口高增长预期下,也完全可以实现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占有量,粮食安全底线无忧。
从动态平衡来看,中国已是农产品贸易大国,针对粮食缺口变化及时调整进口规模,借助国际市场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能够在开放格局下保持粮食供需的动态平衡。我国以粮食进口结构多元化为基础,实现谷物结构持续调优,大豆需求充分保障,说明我国正逐步发挥农业大国优势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在“产能保障”前提下,以“适度进口”为补充,妥善应对国内粮食缺口,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四、全面践行新的国家粮食安全观
“十四五”时期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至少在6亿吨以上十分必要。同时,综合2025年前各年度谷物预测结果,考虑到人口基数、城镇化以及消费结构等因素,“十四五”期间继续保持95%以上的谷物自给率水平较为合理,也能够实现。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奠定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良好基础,需要做好顶层谋划,从需求层面保持忧患意识和树立节约理念,这对于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面对粮食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以及为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在“十四五”期间,应继续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和做好顶层谋划,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储备,积极调整国内生产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不断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粮食产需属于紧平衡,但中国每年在餐饮上浪费的粮食高达800亿斤至1000亿斤,相当于目前粮食生产量的6.0%~7.5%。在粮食产需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下,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树立全社会厉行节约的绿色健康消费理念,反对和杜绝任何形式的粮食浪费。要通过加快立法、强化监管等强制措施,同时发挥教育机构、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的引导、教育和监督作用,共同约束和禁止铺张浪费行为,营造健康餐饮环境,塑造节约粮食的生活常态。
上一篇:“蔡昉:多渠道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社会性流动 —-在《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上的致辞”
下一篇:最后一页